古文:

偏枯,身偏不用而痛,言不变,志不乱,病在分腠之间,巨针取之,益其不足,损其有馀,乃可复也。

痱之为病也,身无痛者,四肢不收;智乱不甚,其言微知,可治;甚则不能言,不可治也。

病先起于阳,复入于阴者,先取其阳,后取其阴,浮而取之。

热病三日,而气口静、人迎躁者,取之诸阳,五十九刺,以写其热,而出其汗,实其阴,以补其不足者。

身热甚,阴阳皆静者,勿刺也;其可刺者,急取之,不汗出则泄。

所谓勿刺者,有死徵也。

热病七日八日,脉口动,喘而短者,急刺之,汗且自出,浅刺手大指间。

热病七日八日,脉微小,病者溲血,口中乾,一日半而死。

脉代者,一日死。

热病已得汗出,而脉尚躁,喘且复热,勿刺肤,喘甚者死。

热病七日八日,脉不躁,躁不散数,后三日中有汗,三日不汗,四日死。

未曾汗者,勿腠刺之。

热病先肤痛,窒鼻充面,取之皮,以蕴妙珠。

阴阳失衡呈病态,象数暗藏医理殊。

变化发展观其势,中和之境为归途。

时位相应知机要,岐黄智慧耀千古。

诠释:

诗的首联“周易哲思探灵枢,热病篇章蕴妙珠”

,点明了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探究《灵枢·热病,其中蕴含着奇妙的智慧。

颔联“阴阳失衡呈病态,象数暗藏医理殊”

,指出热病是由于阴阳失衡导致的,而篇章中所提到的象数也隐藏着独特的医学道理。

颈联“变化发展观其势,中和之境为归途”

,强调要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热病的发展趋势,而达到阴阳中和的状态是治疗的最终目标。

尾联“时位相应知机要,岐黄智慧耀千古”

,说明要了解时间和位置的相应关系以掌握关键,同时也表达了岐黄医学智慧的光辉将千古流传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